关于医养结合新政策,诊所有先天优势
医养结合这股风,其实已经吹了好一阵儿。只是这次卫健委发布的《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》让方向更明晰了。

比如,引导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康复医院、护理院;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;将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范围等等。
对诊所来说,机会是真的,挑战也是真的。医院下沉争夺市场,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近水楼台,同类诊所蜂拥而至,这个时候你的诊所如果不去打造一个差异化的服务体系,恐怕真难站稳脚跟。
在医养结合新政下,诊所可凭借“近”与“信”的先天优势,来应对医院在“专”与“全”上的竞争。

图源:网络
地理亲近性: 处于15分钟生活圈的核心,比医院更触手可及,便于老年人就近就医和健康管理。
关系信任度: 老街坊、老熟人,建立的是一种基于社区的“熟人医患关系”。
服务灵活性: 船小好调头,可以快速响应老年群体多样化、个性化的健康与照护需求。
认清优势后,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。
我们接下来要服务的老年群体,许多处于“空巢”状态,他们很多健康问题并非单纯的疾病,而是生活照料、心理孤独、社交缺失等多种因素交织的问题。
如此,诊所可利用近距离、快响应的优势,从一个“看病点”,延伸为一条主动管理老人整体健康的“线”,甚至一个多维支持的“面”。
举个例子:王大爷糖尿病一直控制不好。表面是血糖问题,深层原因却是独居孤独,要靠吃来获取慰藉,且腿脚不便难以外出活动。

图源:无版权网站
类似情况在老年患者中十分常见,要“软(多维支持)硬(诊疗水平)兼施”才能治标又治本。
软:便捷与情感照护
定期评估: 可定期巡诊,上门或视频进行健康状况和居家安全风险评估。
应急响应: 提供24小时的紧急情况初步诊断。
协调服务: 根据老人生活需要,看情况帮助协调康复、家政、送餐等服务,增加用户黏性。
需求评估: 全面了解老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,给予情感支持。如果一个医生说:“我用了15分钟给一位老人看诊,开了最对的药。但让他真正感到治愈的,是我多花了5分钟,听他讲完儿子多久没来看他了。” 那“多余的5分钟”,也是诊所的核心竞争力。
硬:专业能力与设备升级
团队建设:加强医生对老年病的诊疗水平,增加培训频次;引入老年医学人才、医养结合人才、养老服务技能人才、长期照护人才等。
设备升级:配置智能健康设备,如智能血压计、血糖仪(数据自动同步到诊所系统);有条件也可配跌倒监测设备,或者一键呼叫手表等,与诊所实时联动。

选择诊所管理系统:所选诊所管理系统要能随政策、业务与患者需求持续进化,并在患者档案管理、医保结算、随访服务等功能上确保便捷与高效。

在“近”与“信”的优势方面,养老院的内设医疗机构可以做到更全面和更快速响应,诊所还能怎样做突破呢?
首先,最直接的就是和养老机构合作。
《关于开展医养结合促进行动的通知》也强调,要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设施统筹规划、毗邻建设;支持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协议合作关系,实现资源的高效协同。
可以与养老机构沟通需求,进行定制化的服务改造和升级,专做他们不擅长、做不了的项目,比如复杂的慢病管理、专业康复训练。用快速、专业的响应,保障这个大客户来源能够长期合作。

图源:无版权网站
此外,养老院的现实问题恰恰为诊所开辟了差异化发展的空间。
将老人从熟悉的社会关系中剥离,容易造成“社会性死亡”;一些养老院费用高昂,将大部分中产家庭拒之门外;内设的医务室能力有限,无法应对较复杂的病情……
这些都导致了一个结果:2023年有近九成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,仅11.8%愿意选择养老机构。
基于此,诊所可从两方面拓展服务场景:
探索发展家庭养老床位
政策要求,到2027年底,失能、高龄、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不低于80%。诊所可以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专业、规范的居家照护、食养药膳指导、身体健康检测等服务,将家庭环境升级为具备医疗支持的VIP养老房。
合理进行日间照料业务
可利用诊所的闲置空间,为附近老人提供日间托管、康复训练、社交活动等服务,按次或按小时收费。在这期间还可以推荐诊所的慢病管理、家庭服务等业务。

图源:网络
政策已指明方向,机遇就在眼前。从医疗点延伸为健康线,诊所才能真正抓住医养结合的未来。
你的诊所,准备好升级了吗?

(除特殊标注外)
本文配图由ABC数字医疗云提供界面示例,
旨在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文意,供选型时参考。





